昭通景点

一条古道,从历史的深处走来,走了二千二百多年。

公元前250年,在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, 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。李冰——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,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,又承担了开修僰人道的任务。 僰人道起自僰人道县, 溯横江而上,直抵传说中蜀帝杜宇的故乡——“川中纵广五六十里,有大池泉水的千顷池”即后来的朱提、今天的昭通。石门若堵,绝壁如削,工程极为艰巨, 智慧的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。 那时的横江沿岸,最不缺的就是树林。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。那时的横江沿岸,最不缺的就是树林。采伐一片树林,堆积于坚岩之上,点燃一把火,烈焰腾腾、 火火熊熊, 大火炙烧过后,坚硬的岩石变得酥松脆弱,开凿僰人道的工程得以顺利进展。据常璩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李冰积薪烧岩,坚硬的岩基上留下了赤、橙、黄、黑、紫的斑纹,从上游朱提江顺流而下的鱼类,都被倒映于江水中五彩斑斓的岩影吓住了, “至此而止” , 不敢越雷池一步。 又过了20多年,秦统一全国后,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,又派常頞把李冰修筑的僰人道向前延伸至建宁,全长达一千多公里。由于山高谷深,河川纵横,施工难度大, 道路宽仅五尺, 故称“五尺道”。

“汉兴,闭蜀故徼”。公元前135年,汉武帝又采纳唐蒙的建议,通夜郎, 置犍为郡,“发巴蜀卒治道, 自僰人道直指牂牁江。”《水经注》 记述更为详细。”汉武帝感相如之言,使县令南通僰人道,费工无成,唐蒙南人斩之。乃凿山开阁,以通南中,迄于建宁,二千余里,山道广丈余,深二三丈。“史书上称这条道路为“南夷道”。期间,建置了朱提(今昭通)、堂琅(今巧家、会泽及东川一部)、存阝鄢(令宣威)、汉阳(今威宁)、南广(今盐津)等5县。 “五尺道”、“南夷道”枢纽的昭通成为最早、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,成为早期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在昭通、鲁甸先后出土的“蜀郡千万”、“蜀郡成都”铁锄,“南夷长史”铜印,是秦汉之交昭通与中原、巴蜀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。

隋造偏阁桥梁,史载语焉不详,大概

五尺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