昭通景点

只是对“五尺道”作了些修整的工作。唐贞元十年,南诏归唐内附,“其时,节度使尚书左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,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,开路置驿。”对“五尺道”又进行过较大规范的修整。清乾隆间,为舒缓铜运艰难,开浚关河航道,整修沿岸水步道,“五尺道”一线更成为滇东北与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。

从历史的深处走来,走了二千三百多年, “五尺道” 上留下了历史前进的足迹。许多重大的事件在这里发生,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这里演出,许多著名的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对世事盛衰的惊讶与叹息。公元225年,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大姓的叛乱后,经“五尺道”班师回成都。袁滋册南诏,更无疑是通朝聘。烟雨僰人道 深,麾幢汉仪盛。途经五尺险,水爱双流净。上国洽恩波,外臣遵礼命。离堂驻驺 仪,且尽樽中圣”。民族团结、民族和睦,史鉴昭昭,有石门关前的题名摩崖恒久 永存。元世祖至元年间,马可·波罗的云南之行也在“五尺道”上留下了他的足迹。 从威宁入昭通至大关,从大关骑行12天抵宜宾,这位意大利人对沿途所见“环墙之 城村甚众”,“其人形色虽褐而不白晰,然甚美,善战之士也”有极深刻的印象, 在他那部著名的游记中对所见所闻留有客观而美好的记录。明万历初,四川巡抚曾 省吾镇压川滇边区少数民族反抗苛政的斗争,写了一首《经石门道》,诗云:“石 门不容轨,聊舍东西徙。古木盘石下,寒流夹岩呼。路犹疑虎穴,村已通鱼洼。九 折宁非险,清时自坦途。”曾巡抚为镇压群众而来,心里是不会踏实的,“清时自 坦途”的祈愿不过是一种不安的情绪表达。 清末举人周楚留不在仕途, 无官身之 累,他在“五尺道” 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致。“老鸦滩畔水弯环, 铁索桥横第一 关。商贾尽多滇蜀客,人民不别汉夷闲。盐船乱接石头路,巡署斜撑市外山。笑我 自非题柱客,倒骑驴背且回还”。何等悠闲。大理赵藩走进“五尺道”的时候,还 在川南盐茶道任上,还没有题写成都武候祠那副千古绝唱的名联,但忧济元元之心 却不稍宽懈,见贩夫走卒负荷艰辛,便禁不住黯然神伤。“负铅人去匀盐回,筋力 唯供一饱材;汗雨频挥支柱立,道旁看尔心为哀。”

“五尺道”从历史的深处走来,走过了二千三百多年。有不变的存在——唐袁滋题名摩崖,“皇木”晋京、京铜外远的碑刻,石门关前残留的39个深深的马蹄践踏的痕迹,不解之谜的僰人悬棺……。但更多的是日新月异变化的现实在谱写着新的历史:一条213国道彻底改变了“五尺道”的空间和时间概念, 从昆明到宜宾,朝发而夕至,而正建设中的内昆铁路,将承载着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“五尺道”走得更远。汉碑、晋墓、唐摩崖、过山洞遗址、

五尺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