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风俗

第一章:《驾》。其内容是,在纳西族居住地祭吊亡灵,使那些战争的冤魂得以解脱。第二章:《一封书》。这是战争的起因或序幕,叙述的是那个嫁给了普米王子的纳西王的女儿,回娘家探亲时,知道父王的阴谋后写给王子一封信,向他通风报信,揭露父王的阴谋。第三章:《三斯汲》。战争的结果是血流成河,据说普米王的部队和纳西王的军队在白沙遭遇,两军对阵,血流成河,以普米军队的失败而告终。第四章:《阿哩哩汲泊》,安魂曲。让所有在战争中死去的魂灵得以安息。第五章:《公主哭》。对那位试图制止战争的公主的正义,表示同情、理解和歌颂,并在乐曲中表达对和平的响往,借以超度那个善良的公主。因她最终无法说服父亲,被父王囚禁在玉湖小岛上,饥渴而死。第六章:《开蹉》,法事。为保护亡灵们不受其它鬼怪的诱惑,以弓箭舞进行威慑。

  经过他大胆地假设,小心求证,不偏食,不偏废。他在没有大量事实根据以前,从不轻易发论;等他寻找到足以证明自己观点的历史事实时,必会提出很玄的理论,并言之凿凿,论之潺潺;使你无法不面对他的新说,使许多已成定论的东西,不能不再次修改,或重新审视。在《白沙细乐》研究中,他最终赢得许多人的赞赏。也有一些人,认为他的论说是奇谈怪论,但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:宣科拥有事实材料,你无法驳倒他。这使我想起一个美国作家辛格说的一句话:“任何新颖的观点和新鲜的理论都可能被后人推翻,惟有事实是无法超越的。”是啊。后来者无论多么聪明,都无法去改变历史事实。事实毕竟是事实,你无法去改变和篡改,只能去忠实地研究。宣科的个性魅力,他的研究态度及方向,有许多启示,使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跟随他去探索。

  寻找唐朝的声音

  当我们还在白沙寻找细乐的秘密,按他的指点思索着那部乐曲的魅人之味时,宣科又一次出发了。不再留连于那部一唱三叹的哀歌,又一部被称为“纳西古乐”的东西引起了他的兴趣。他溶人古歌古调,加盟进纳西古乐队。他那对镜片后面的鹰眼,又像猎人的目光一样,去搜索和发现新的猎获物。一个目标渐渐出现,他的眼前,一个更大的猎物出现了。他屏住呼吸、养精蓄锐,正要发起进攻之前,一个沉静的瞬间,一片爆炸的黑暗,一道闪电前的宁寂降临了。

  每一个中国入,从启蒙教育开始,谁没有背过几首唐诗?殊不知,这些诗词都不过是歌词而已。在唐朝,这些都是歌,诗不是念,是唱的。但由于没有记录的简谱之类,曲在流传中消失了,而词被文字记录了下来。为何会遗失呢?因为在古代还没有记录歌谱的方法,又没有录音机之类的电器,在传唱中遗失了。令多少人扼腕叹息,又令多少人熬白了青发。考古发掘,研究史料,推测探索,试图复原唐之音,但都收效甚微。那么,这种音乐在中国大地上真的全部灭绝了吗?一个声音在中国西南一个偏僻的角落发出了振耳之聩:不!原唐之音并未失传,他发现在纳西古乐中仍有留存。

  初听纳西古乐时他便觉得奇怪,觉得有点不寻常,听出一些弦外之音。为了获得更清晰的感觉,他参加了大研古乐队,作为一名演奏员兼翻译。这个乐队是一些老人组成的,纯粹是一个民间组织。大家凑点米、肉、菜之类,在闲暇时光,演奏古乐,打点平伙,消遣娱乐;既达到休息目的,又能得到艺术享受,互相切磋技艺。交流感情,揣摸艺术,完全是一种平静的、自由的状态,没人命令,没有任务,纯粹是一种心灵的交流。随着对外开放,许多外地的游客对纳西古乐很感兴趣,渐渐地古乐队变成了介绍

上一篇:丽江奇人宣科 下一篇:时势造英雄
云南南一一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