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风俗

系起来;宣科的诸多震惊乐界的奇文怪论在这里出世,飘洋过海。可以说,这栋小楼不仅第一次向世人展出了稀世珍宝大熊猫,同时还孕育了纳西怪人、音乐奇才宣科,进而救活了“旷世绝响”纳西古乐以及“音乐文化的话化石”等等……

  既然纳西古乐是早已在中原内地“失传绝迹”的道家科仪音乐,既然纳西人能够完美奇绝地保存了老庄羽化后道骨仙风的遗音,既然是历史造就的宣科要为此作出不同凡响的举动,那末,宣科身上就少不了“玄而又玄”、“惟恍惟惚”、“窈兮冥兮”的道味。就是在这八势乾方的小楼阁,演绎出这许多的奇迹事端来,决非偶然意外了。

  乾为天,为马,为首,为玉,为大赤。可见这小楼非同小可,盖纳西语中的“马”,意为“厉害”或“了不起”。所以宣科奉行天行健,君子以此自强不息。

  如今,在这个用美国铁皮包镶、美国洋钉钉牢的围柱上,重重叠叠的贴满了世界各国权威机构或专家名流寄来的贺卡、祝辞和邀请书、明信片等。

  一俟听过纳西古乐,无论地球上再远的角落,似乎都知道有那么个“宣科”,于是辗转千万里,跑到丽江来了。找的是宣科,要听的是古乐。

  这是中国的骄傲。于是宣科“宣布”说:“中国在丽江。”这不是狂语,是一种爱祖国的真情。

生当作纳西,死亦闻古乐

  1984年中秋节,月圆风轻。玉龙雪山之巅闪烁着银光,虎跳峡的嚎啸倏然隐去,如广寒宫般飘渺在高原云岚中的丽江古城,圣堂似的一幢古老的院落的上空,一曲仙乐如清泉奔壑,雨洒窗;一忽儿诽侧幽远,一忽儿破竹裂帛;琮琮净净,无限华丽典雅;大鼓大钹,涤荡三十三层天,一泻九千里。一曲终了,音掩乐停,身着长衫马褂的宣科徐徐站起,在仙音余韵中,用四五种富于音乐的语言,幽默而精彩地讲述了这音乐的来龙去脉。讲说与演奏相映成趣,令人觉得演奏即是历史的演说,演说即是神曲的演奏,二者合而为一,一又生三,三生万物……末了,四座尽倾,惊叹跌足,一发难收。  

  中国作家采访团团长冯牧,以74岁的高龄,第七次到丽江,一路上还输着液。这时,这位在延安时就发现并推荐过大作家赵树理、李季、郭小川等的文学大师激动地说:此曲只应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闻?!同时,他真诚地赞叹道:“我们这些北京来的文学艺术家,想不到在丽江,受到了宣科先生的一堂生动的音乐发展史的教育,真是难得!”第二天,在&ldq

雪山山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