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风俗

“雅乐还京”。

  在理论方面,宣科也颇有建树。自1986年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第4期上发表学术论文《活的“音乐化石”——纳西多声民歌“热美磋”的原始状态》之后,陆续于国内外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关纳西音乐的学术论文,引得各种邀请函源源而来。他 也当仁不让,先后赴四川音乐学院、广东音乐研究所、云南民族学院、云南大学、中央音乐学院、中国音乐学院、中央民族大学乃至伦敦大学、牛津大学等院校演讲。他的著名论点有:“音乐起源于恐惧”、“地域音态区新说”、“合唱先于齐唱”、“东巴教不是纳西宗教,而是纳西原生文化在藏族再生文化中的传承”等等。周善甫先生在评价他的学术研究时说:“……初一读过,不免为之骇然悍至;再读呢,便觉未夷然置之;到读之再三,方为其文之不受冕勒的假设、凿有活凭的论据和审慎求证的方法所折服,从而不由不承认其别具卓见。”虽然只是一个退休中学教师,却也带过一些博士、硕士,每每谈及这一点,宣先生就不免面有得意之色。

  有了这许多的铺垫,才有在大不列颠的“光辉一瞬间”。目前,古乐会已接到奥地利的邀请,明年将再整旗鼓,出征维也纳。

  请他谈谈访英观感,宣先生诙谐地说:“英国警察非常彬彬有礼,完全没有要把宣科肋骨打断的意思。”

  宣科,就是这样一个人,有时让人啼笑皆非,有时又让人大惑不解;有时口无遮拦,有时一本正经;“既使人快乐,又使人伤心”。

  周善甫先生曾有一段评语评价宣科,颇为精彩,现引录几句:“不必讳言,和许多秉资恃才者一样,他也不无狂狷的一面,并因之付出代价,30余年的壮岁全是在颠沛和囚徒中度过的。从学问的专修和积累说,固是令人扼腕的挫折,但从生活的体认及品格的锤锻来说,却又赢得非一般安蛰书斋者所可得的领受。从而树框立架的基面便大见舒展,这又是以失补得的另种优越。或许,既让人喜欢,又让人不快;有人激赏,也有人反感;优点明显,缺点也明显,正是宣科的“精髓”所在。舍此,宣科 便不成其为宣科。

  历尽磨折而意志弥坚,已年过花甲仍进取不歇。坚韧和向上也是宣科性格中重要的一面。现在,他又开始了雄心勃勃的计划:耗巨资成立纳西音乐传习馆和古乐演奏宫,把国之瑰宝纳西古乐代代传下去,把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吸引到丽江来…… 

  在采访结束时,宣先生认真地对记者说:“我最喜欢表扬,也最怕表扬。因为只要有一句表扬我的话,我就会飘起来,接着就吃苦头。所以,我所能做的一切就是,继续演奏!”

上一篇:宣科的幽默 下一篇:雪山神曲
魂在在清清音音流流韵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