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风俗

  昆明人常将举止不俗、出语不凡的人,以喜悦亲昵之口吻,美其名曰:“仙人”。

  宣科者,丽江纳西人,时年六十有五,大研镇纳西古乐会会,长。虽只一面之交,但在我认识的众多人土中,宣科君堪称“仙人”矣。

  十余年来,七下丽江,皆注目于秋水冬雪,陶醉于山情野趣,对于曲径通幽、深巷老宅中那余音绕梁的纳西古乐,竟然充耳不闻,有眼不识金镶玉。若不是去年金秋时节陪两位新加坡《联合报》记者前往丽江采访时,有幸见宣科一面,欣然听古乐一回,则此生枉过,不足为训。

  是夜,丽江“外办”的小和导引我们于大研镇幽暗的街巷中左拐右弯。不久,跨进一道庞大厚实的木门,沿狭小楼梯“咯吱”拾级而上,只听得前行的小和一声通报:“宣老师,客人来了。

  宣科正害牙疼。热毛巾捂住的半张脸冲我们“呜呜”两声,以示欢迎。毛巾除下,眼镜戴上,我们眼前是一位黑红脸膛,身着灰色线绒运动衫,下穿半旧石磨蓝牛仔裤,足蹬白色耐克旅游鞋的壮汉。他顺手指着身边一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广而告之:“这是我的女儿,她5岁,我65岁。”一生从未听过如此风格的自我介绍。而且,他的精神面貌,身板骨架,与其65岁之“高龄”名不符实。我和两位新加坡报系的小姐一时间愕然而语塞。

  很有些年代的木结构房间里,四壁全是书籍和乐谱,间隙处挂着东巴象形字画,一对长刀、几具木雕与寄自世界各地的花花绿绿的明信片点缀其间。一副不大的镜框里,我看见宣科与省长和志强先生合影之半身彩照。    

  宣科很忙,因为离七时半准时开演的古乐演奏会仅剩20分钟。只听见他时而一阵国语,时而一阵流利的英语,外加乡音方言,再人手一份有备无患的文字简介,就算高效圆满地结束了一次国际性采访。

  尔后,一行人随宣科君鱼贯而出,又沿狭小楼梯“咯吱”而下,跨出庞大厚实之木门,数分钟后,便来到古乐演奏会场。

  这是古镇深巷中一幢极普通又规范的纳西四合院。上七级青石台阶,便进入占地约60平米的正堂,亦即宣科君和他的朋友们用艺术精血所铸成之纳西古乐圣殿。朴素得处处简陋,又庄重得分外肃穆,19位演奏家与60余位听众早已座无虚席,共聚一堂,静候着指挥兼主持人宣科君的一声令下。听众中90%以上是洋人,正睁圆了一双双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眼珠,屏息仰视着舞台上那些年逾花甲、古稀、白发生辉、银须飘然的纳西老人。

  灯灭尽,香点燃,天地浑沟静无声。丝弦一拨起春风,银铃响处天眼通。鼓如峰,钹似海,竹笛涓涓金盘露,碧溪潺潺扑面来。

  才闻百鸟鸣,又见万花开,龙腾飞流星,凤舞展祥云,仙乐阵阵从天降,玉宇澄清万里埃!人声轻吟伴丝竹,风花雪月随风摆,少女欢歌意阑珊,彩

上一篇:东巴经 下一篇:宣科的幽默
仙人人宣宣科科奏奏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