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”、“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”、“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”等等,字迹非常清楚,是珍贵的唐人墨迹。总之,东大殿的佛殿建筑,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同意,有着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,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了七十五年,但规模远胜与彼,而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,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。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,建筑年代及规模仅次于正殿,面宽其间,进深四间,总面积为六百一十平方米。文殊殿是此寺的配殿,配殿结构规模这样大,占地面积仅比主殿小六十七平方米,也是少见的。建于金天会十五年(公元1137年),元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年)重修。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。面宽七间,进深四间,单檐悬山式。为扩大殿内空间,在结构上采取特殊的减柱法,前面两槽均用长跨三间的大内额,后槽在内额与内额之间用斜材传递负荷,构成类似今天的“人字柁架”,增加了跨度,减少了立柱,加大了殿内空间,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。文殊殿内当心间的后内柱之间安板壁作扇面墙,它的前面是佛坛,坛上有文殊骑狮塑像,两旁有恃理菩萨,共有塑像七尊。
文殊塑像,宝冠和衣折繁复,面像秀润,为殿建同期文物,具有宋代泥塑特征。神龛内有一尊塑像,面色黎黑,前额突出,头发成螺旋状体现了金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。殿内东西山墙和北墙,原有彩绘五百罗汉,现存二百四十五尊,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美术的珍贵资料。这些塑像和壁画,都在明代弘治年间(公元1488——1505年)重新装绘过。“五百罗汉”是什么意思?印度古代惯用“五百”、“八万四千”等来形容众多,并不意味暗合是固定数字;“罗汉”是佛家的一种得道果位,在佛、菩萨之下。五百罗汉在我国五代时期始见欲绘画和雕塑,标志佛的出家弟子甚多。殿顶正脊中央的琉璃宝刹是元至正十一年(1351)烧制,形状秀丽,色泽浑厚。佛光寺内,有唐代石幢两座。一座在东大殿前,高三点二四米多,八角形,束腰刻狮子六只,仰莲上立八角幢身,上有八角宝盖,盖上有八角矮柱,四面个镌佛像,为唐大中十一年造,幢身刊刻:“奉为国及法界众生造佛顶陀箩尼幢……女弟子佛殿主凝公遇……大中十一年十月立幢”,与东大殿内梁下所题佛殿主姓名相符,是大殿建筑年代的佐证;另一石幢在山问内庭院之中,唐乾符四年镌造,高四点九米,八角形须弥座,束腰八面,每面镌有是伎乐,刊刻“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建立毕”等语。幢身之上有宝盖,宝盖上立八角矮墩。大佛殿左侧,有一座六角青砖砖塔,三檐二层,下层空心,西面开门;上层实心,设假门,型制奇特,有印度式的束莲柱,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,俗称祖师塔。参照敦煌壁画,当为北魏或者北齐所建。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时,佛光寺被毁时仅有此塔保留了下来。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,更显珍贵。此塔具有印度建筑的风格,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实证。寺外,还有唐代和尚塔。寺后东山坡上,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、无垢净光塔,该塔须弥座抹有石灰,还用深红和浓黄等色绘着彩画和莲瓣。塔的建造形式,除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外,实物仅有此例;寺西北五百米许,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、金代杲公和尚塔。这些塔,或六角形,或四方形,均为砖砌。在无垢净光塔处,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、天王、力士、迦叶、阿难和小菩萨像等,均为唐代遗物,现在大殿内展出。 这里顺便一提的是:以古老闻名于世的日本奈良招提寺,其建筑风格和我国佛光寺一样。由此,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唐代鉴真和和尚六次东渡,历尽艰难险阻,终于到达日本,以及当时一些日本高僧朝拜五台山的故事。中日友好和文化艺术交流,源远流长,如今,佛光寺也在
点击排行
玉溪澄江月亮湾湿地官方评测
玉溪禄充景点评测
昭通威信天台山溶洞
昭通威信天台山溶洞
昭通威信县观斗山石雕
丽江概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