昭通美食

巧家小碗红糖俗称“碗碗糖”,产于巧家县金沙江沿岸地区,选用当地优质甘蔗、以传统工艺加工制作,自晚清以降,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,尤为青、藏、川、滇等省藏区藏族同胞钟爱。在建国初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,西藏自治区代表曾当面向周恩来总理请求,希望能保证巧家小碗红糖对西藏的供应。40年代日本出版的《新编支那省别全志)以及国内出版的《中国上特产大全》、《云南特产风味指南》、《云南地方产品》、《昭通地区土特名产志》等书,均专列条目介绍。《中国土特产大全》记:红糖“以巧家小碗红糖和弥勒县竹园红糖质量最佳,色彩鲜,式样好、杂质少,驰名全省,井远销青海、西藏等地区。”

  巧家小碗红糖作坊式生产,土法制作,匠人有专业分工,称谓。职司饶有情趣,整个工艺流程宛如一轴绵延久远的民俗风情画卷。

  糖房业主不一定是匠人。开办糖房要拥有以下必备的设备条件:(1)4~5亩宽阔的场地,用来堆放甘蔗、晾晒蔗渣,称蔗场;(2)4~5间房屋作生产用房和匠人住房;(3)一盘榨,一对榨滚和传动装置。榨滚形如大鼓,最初为铁滚,后改石滚,再改为木滚;(4)轮班拉榨的水牛6头;(5)一条“牛尾灶”,安放直径叨90~100厘米不等的煮糖大锅5口;(6)陶制糖钵2只,小糖碗2000只以上。民国时期,开办糖坊需有上千银元的垫本。糖坊多以代人加工、收取租主的形式经营。一般每年农历冬月尾开榨,至次年清明前后收榨。

  工匠称“三大师”,即榨匠、糖匠、“大火头”,由作坊主雇请。其他辅助工称谓、职责备异,由“三大师”约集,名目有“刀刀匠”、“牛毛尖”、“草疙瘩”、“渣渣匠”、“叶子客”、“包包匠”等。“刀刀匠”负责砍运甘蔗进场。“牛毛尖”本指不能人榨的甘蔗的尖部,用以代指匠人,则匠人的职责也就明确了:即将甘蔗尖整理后作饲草、或作包装红糖用材料,并负责养护拉榨的水牛。“草疙瘩”自然要与草打交道,其职责为搂、捆、挑送毛叶、翻晒蔗渣供作燃料。“叶子客”、“包包匠”负责糖膏成形时垫橡筋树叶子、取出糖膏。

  劳动组合分白班和夜班。白班进甘蔗,夜班压榨、炼制、出成品。按工序分:

  压榨:榨匠1人,“渣渣匠”2人。榨匠向榨滚内“喂”甘蔗,“渣渣匠”负责理顺蔗渣以便复榨,并往糖锅里送蔗汁。甘蔗要复榨3次,拉榨的水牛有3对,反复轮换。

  加热、蒸发、澄清:“大人头”l人“小火头”1人。从牛尾灶第3口锅糖水盛满时开始点火,火烧于外锅,烟焰通过前后五口锅自烟囱徘出。外锅糖水蒸发渐浓,依次向内锅倒递。并不断将糖

巧家家小小碗碗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