昭通美食

包谷垴乡包谷酒是巧家酒品中有名的老字号,到包谷垴乡的客人,一下车到路边食店均可饮上几口,就是邻县的鲁甸、会泽都能品尝到包谷酒,到县城,专营包谷酒的店主高高悬挂的三角旗,醒目的“包谷垴乡包谷酒”格外显眼,饮酒者大有挤破店门之势。

  历经百年的包谷垴酒工艺上有一套复杂而古朴的程序,它经过淘洗—蒸煮—拌曲—发酵—蒸馏等程序,再用独特的祖传秘方精心配制而成,由于包谷垴酒原料取于当地土特产优质玉米——小黄包谷,水质取于内含多种矿物质的山泉水,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因此酿制出来的酒醇香味正,久饮不醉。

  包谷垴酒源于清朝中期,包谷垴乡燕麦沟村小酒坊社,初为一外籍私人酿制,自制自饮,原料取自于当地盛产的小黄包谷,取山泉配制而成,其酿制过程较单一。在清朝乾隆年间,鲁甸县开办的“罗马银矿厂”正处鼎盛时期,银矿远运昆明,当时的交通条件极其落后,全靠人背马驮,运输要途经此地,每天数以百计的运工均到此一歇,运工因劳累而四处寻酒喝,该户见酿酒有利可获,便扩大规模,转为销售,其村民见酿酒获利颇丰,便仿效自制酒坊酿酒,规模不断扩大,工艺不断得到改进,因运工在痛饮之后,均要买一些上路,用酒量特大,凡酿酒者均获利,该地农户视酿酒为专业,由于这里酒坊酿制的酒以口味醇香,久饮不醉而名声四扬,该地也因酒而得名——小酒坊,沿用至今。

  五十年代以前,小酒坊的酒依旧盛极一时,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,国家严格控制酿酒用粮,对酒实行专卖,私营作坊关闭,由供销系统开办酒厂,由于原料、工艺不足,质量大下降,产销受阻,最后停产,包谷垴酒失去了曾经的辉煌,步入历史的低谷。八十年代后,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,部分农户有了余粮,一些酒家后代重操旧业,八十年代以前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,恢复较慢,九十年代后酿酒业再度兴旺,为了保证包谷酒质量,酿制者对原料和工艺把关甚严,对当地的优质玉米——小黄包谷以高于一般玉米价格收购,并对部分工艺进行了一些改造,使酿制的包谷酒在质量上有所提高,包谷垴酒名声再起。

  近年来,个体酿制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在包谷垴乡发展起来,全乡各村都有自己的酿酒作坊,其中包谷垴、洼落、青山、燕麦沟等村的部分农户成了酿酒专业户。全乡年产酒量达5万余公斤,除在本地销售外,大宗的销往相邻的县、市,部分还远销昆明、西昌等地,真是“好酒出深山,美名扬四海”。

  包谷垴乡包谷酒,这历史悠久的乡村土特产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,正迈开大步走进市场,走进千家万户。

包谷谷垴垴乡乡包